2/28至3/6日 一週農業氣象
中央氣象局 1週農業天氣預報
有效時間:自 2月28日00時起至 3月6日24時止
一、天氣概況
28日至3月1日白天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僅東半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零星短暫雨。1日晚起東北季風增強,2日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桃園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3日東北季風稍減弱,北部及東北部氣溫稍回升;東半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4日東北季風再增強,各地早晚天氣較涼;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5日東北季風影響,早晚天氣較涼;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僅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6日東北季風稍減弱,氣溫稍回升;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僅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28日、3月1日西半部地區及馬祖易有局部霧或低雲影響能見度,請注意。28日晚起至3月1日東半部(含綠島、蘭嶼)沿海及恆春半島有長浪發生的機率,請注意。
二、其他建議
- 未來 1 個月長期天氣展望個月長期天氣展望模式預測,未來第1週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偏低;北部及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晴到多雲,第2週仍有受到北方系統影響的機率,各地氣溫持續偏低,迎風面降雨機率較高。未來2週冷氣團影響時間較長,請民眾注意保暖。
- (一)第 1 週:第 1 週:平均氣溫預測,各地以「高於」氣候正常值的機率最小。平均雨量預測,各地以「多於」氣候正常值的機率最小,中部及南部代表站完全不降雨機率高。
- (二)第 2 週:第 2 週:平均氣溫預測,各地以「高於」氣候正常值的機率最小。平均雨量預測,各地以「多於」氣候正常值的機率最小,中部及南部代表站完全不降雨機率高。
- (三)第 1~4 週:第 1~4 週:1個月之展望,平均氣溫及雨量預測,各地以「接近」氣候正常值的機率最大。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為輔導農業機械化,提升農耕作業效率,輔導農民購置農業普遍需求之種植、管理、收穫及採後處理等農機,協助紓解農村勞動力缺乏問題,並因應農業淨零排放政策,鼓勵農民採用「增匯」及「減碳」等功效之耕作機械。
- (一)實施方式:農民提出申請後,視預算核定額度,依政策配合度積分高低排定補助優先順序。由受理單位通知農民購買農機,農民購機完成後向原受理單位申領補助款,完成核銷程序後撥付補助款。補助項目:農事服務機械、省工農業機械、農用無人飛行載具噴藥機(簡稱農噴無人機)、新研發農機、引進省工農機及碳匯農機等 6 項。
- (二)辦理期間:一、農民申請期間(截止日為休息日者,以休息日之次日為截止日):第一階段:2月20日至4月10日止第二階段:5月20日至7月10日止第三階段:8月20日至10月10 止二、各階段受理截止時,農民應於受理單位通知後 1 個月內購置農機且向該單位申領補助款,得辦理展延,惟至遲均須於2023年11月30前交貨並申領補助款完竣,逾期視同放棄。
- (三)補助範疇:農糧署依「農機申請列為補助牌型作業規範」公告於農糧署全球資訊網之農機補助牌型,且非中國大陸產為原則。(1)補助之農機以新品為限。應包含主機及動力源(引擎或馬達、電池等)並完成組裝,倘僅購置主機或配件,因非屬功能完整之農機,不列入補助;新研發農機及碳匯農機等補助措施不在此限。(2)售價超過 3 萬元農機牌型應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性能測定合格。國內無產製或國內尚未訂有性能測定基準者,進口機種得提供國外檢測機構性能測定報告或安全鑑定證明。(3)補助之農機應於農機本體明顯處噴上或以穩固不易脫落之貼紙等方式顯明標示補助字樣。
- (四)補助基準:(1)各農機機種補助基準以一般農機補助1/3 為原則,電動農機補助 1/2 為原則,並以農糧署全球資訊網公布者為準。(2)補助對象設籍於原住民地區且於戶籍地農民輔導單位(含轄區橫跨非原住民地區及原住民地區者)申辦補助之農民,依上列補助金額酌增 10%。原住民地區係依據行政院2002年4月16日院臺疆字第0910017300 號函頒訂「原住民地區」範圍內之 55 個鄉、鎮、市、區。(3)農噴無人機比照一般農機補助比例。(4)法人、團體或公務機關所推動之國產農機、臺灣製造(MIT)等標章,其驗證程序經本署審認通過者,相關農機牌型得視引擎馬達功率高低,參照上開補助基準納入農事服務機械補助或省工農業機械補助等措施項下辦理,補助上限金額依個別牌型造價成本訂定,經審查通過後將公告於農糧署全球資訊網補助金額低於表列補助上限時,依各措施補助款公式按實際售價金額計算。倘補助金額逾表列補助上限時,其超出部分由農民自行負擔。(參考資料來源: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 報載「龍膽石斑銷不出去,另研發新品找出路」等,據漁業署調查目前石斑魚內外銷順暢,並無報載所稱情事。漁業署說明,近年已積極輔導產業透過加工開發多元產品及銷售管道,開拓國內市場及開發中國以外之國外市場已具成效。111年6至12月石斑魚外銷中國以外市場達 2,810公噸,較前一年同期 258公噸成長 989%。外銷中國部分,已由過去產量7-8成降至4成以下,另去(111)年推動3項產銷輔導措施,內銷市場更穩定持續成長,就產業自行研發新品種推銷部分,政府亦持鼓勵態度,輔導產業生產符合安全的多元水產品,行銷國內外市場。
- (一)漁業署表示,新興養殖品種及產品型態的開發是產業永續與維持臺灣水產養殖競爭力的根本,石斑魚養殖產業在臺灣深根發展超過40年,面對國內外市場需求及消費者習慣改變,農委會除試驗所及大專院校科研外,亦持續透過智慧農業業界參與補助計畫及產學合作,鼓勵及扶持養殖業者投入創新魚種孵育與智慧養殖,建立新魚種最適養殖模式,以做出市場區隔並開拓新市場契機。
- (二)漁業署說明,為降低石斑魚產業對單一市場仰賴,近幾年業輔導業者,持續開發多元石斑魚產品拓銷國內外通路。而為因應中國暫停我石斑魚輸入,農委會自111年6月15日起,提供石斑魚海外拓銷獎勵,協助業者深耕美國、紐西蘭、日本等既有市場,並開發韓國、加拿大、歐盟、中東等新興市場。111年6至12月石斑魚外銷中國以外市場達 2,810公噸,較前一年同期 258公噸成長 989%。此外,農委會持續與外貿協會及駐外單位合作,輔導業者與海外目標市場通路如超市、賣場、餐飲通路等,共同舉辦廣宣與拓銷活動,同時與我駐美代表處合作,在國慶酒會向外賓推介石斑魚,並透過與美國米其林三星主廚合作開發石斑魚料理、與日本藏壽司合作開發石斑魚握壽司,輔以開發中式、日式及西式石斑魚食譜等,向各國消費者、進口商及通路業者推廣臺灣優質石斑魚。目前內外銷順暢,且魚價穩定。
- (三)漁業署強調,養殖產業要永續發展,將持續輔導業者透過產學合作開發新品種以確保技術領先外,並持續開發符合消費者所需的多元產品,同時結合電商等多元通路,維持既有國內外市場及開拓新興市場,提供高品質且安全無虞的水產品,經過產官學努力,讓石斑魚產業永續發展。(參考資料來源:漁業署)
- 美國新創公司Living Carbon利用基因改造白楊樹苗,讓它加速生長、吸取更多二氧化碳,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大規模解決方案。該公司曾在俄勒岡州種植600多棵白楊樹作為實地試驗,今年將走向大規模種植,目標是400萬棵樹,並且每年持續倍數增加。
- (一)13日,該公司在美國喬治亞州的森林種下基改白楊樹。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有種植大量基改樹木的唯一國家是中國,而不算入基改果樹的話,這可能是美國第一次在實驗室外種植基因改造樹木。Living Carbon2019年成立於舊金山,由霍爾(Maddie Hall)與梅勒(Patrick Mellor)共同創立。執行長霍爾曾在OpenAI、創投公司YCombinator等公司工作。透過她的人脈,該公司獲得多個矽谷創投及投資人的支持,共募得3600萬美金,當紅的ChatGPT母公司OpenAI的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也加入投資行列。Living Carbon公司利用基改白楊樹樹苗改造林業,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法。根據該公司去(2022)年二月發表的研究成果,經基因工程改良光合作用的樹木生長快速,累積的生物質(Biomass)增加53%,能多捕捉的27%的二氧化碳。
- (二)霍爾表示,想單靠減少碳排放已經來不及了,現在是大規模除碳的時代。公司希望2050年以前,能在500多萬公頃的土地上種植基改樹木,以達成減少2%碳排放的目標。霍爾告訴《Carbon Herald》,公司計畫在2023年種植400萬棵樹。如果從2023年到2030年,每年種植的數量持續增加一倍,將可以封存超過6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減少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的1.66%。剛種下近5000株基改白楊樹的農民斯坦利(Vince Stanley)告訴《紐約時報》,當地原本種植的闊葉樹成長非常緩慢,終其地主的一生只能砍伐一次。他期待Living Carbon的樹木能快快長成,讓農民更快賺錢,達成雙贏。
- (三)一般情況下,植物行光合作用將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變成糖和澱粉。不過,光合作用會產生一種有毒的副產品,植物還要耗費能量來處理這些副產品。2019年,伊利諾大學遺傳學家歐特(Donald Ort)成功地改造煙草。團隊添加了來自南瓜和綠藻的基因,促使煙草幼苗將毒素轉化為糖分,讓植物體型增加將近40%。這項做法啟發了Living Carbon的技術。
- (四)Living Carbon尚未發表同儕審查論文;它唯一公開的研究結果來自僅幾個月的溫室實驗,這些資料引發不少專家的興趣,也有質疑及反對的聲音。環保組織全球正義生態專案(Global Justice Ecology Project)稱該公司的樹木對森林構成「更多威脅」,並批評聯邦政府讓該公司逃避監管、比起一般基改植物更隨意地拿到商業種植的門票。(參考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註
- 天氣預報中,各縣市預報以各縣市政府所在地附近為預報參考位置。
- 天氣預報高低氣溫出現同值時,表示兩者差距在1℃以內。
- 度日(Degree-days):植物發育時所需之有效溫度單位。
- 積溫:植物發育過程中,當各生育階段有效溫度累積至一定數值時,即可完成發育。該數值即稱為此一發育階段所需的積溫。
- 分別以臺中區農改場、高雄區農改場及花蓮區農改場所進行豐欠試驗稻作和氣象觀測資料進行稻作積溫值計算。
- 稻作積溫值計算出現「-」符號表示該地目前尚未插秧或已經收割。
- 稻作最低、最高生長溫度以10℃、40℃為基準。